2020年,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,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、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、高可靠性定位、导航、授时服务。与此同时,5G发牌一年,R16标准冻结,网络建设、终端以及应用全面加速。北斗与5G作为我国自主发展创新的两大代表系统,而且是新基建的重要基础设施,在智能时代,北斗+5G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?
“5G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天然融合性。”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表示,随着5G的到来,从互联网到物联网时代,北斗和5G、人工智能、新兴技术等的融合,一定会催生出新兴产业、行业,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如何融合
5G和北斗如何融合?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表示,北斗+5G,将充分发挥北斗系统融网络、融技术、融服务、融终端、融应用的天然特性,实现北斗系统在信息领域深度应用。
根据业内分析,二者的融合体现在:北斗解决5G“精准”问题,5G助力北斗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
5G网络具备大带宽低时延特性,网络协同复杂,同时,5G的时延是毫秒级,需要精确的时钟源授时。
5G的多种应用场景如自动驾驶、智能制造、智慧城市、交通运输、地理监测、虚拟现实等,都需要精准位置服务。冉承其表示,随着5G的到来,对时间和位置会提出更高要求。在可以认知的未来,只有卫星导航系统能够提供更高精度的位置和时间信息。
北斗三号应用了新一代铷原子钟与全球领先的“星间链路”模式,可实现时间精度为1个纳秒或者优于1个纳秒。北斗三号通过地基增强和天基增强,实时位置能精准到1个厘米,特定领域事后精度可以做到1个毫米。据了解,北斗还即将要建成一个天际的低轨增强系统。建成之后,有望在2025年之前就建成高精度这张网,全世界都会享受到北斗厘米级的定位服务。
5G的网络覆盖则弥补了北斗导航卫星对室内等场景覆盖不足的问题。将数量庞大的5G基站变成固定的虚拟导航卫星,用移动通信技术来传播卫星系统的导航信号,成为北斗导航系统中的一部分。
产业链完备
北斗+5G融合打开了极具想象力的空间,二者的融合需要产业链的完备。冉承其近日解读北斗最新进展时表示,北斗22纳米国产芯片将实现量产,产业链内包含的板卡、天线会同步进行。
据了解,北斗三号系统所有部件实现全部自主研发,已形成由北斗基础构件、终端集成、系统集成以及下游应用服务构成的全产业链。
北斗芯片、模块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。来自赛迪顾问报告显示,支持北斗三号新型号的28纳米工艺射频基带一体化SoC芯片,已在物联网和消费电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,最新的22纳米工艺双频定位芯片已具备市场化应用条件,全频一体化高精度芯片正在研发,全球首颗全面支持北斗三号民用导航信号体制的高精度基带芯片“天琴二代”在北京正式发布,北斗芯片性能将再上一个台阶,性能指标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。
截至2019年底,国产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累计销量已突破8000万片,高精度板卡和天线销量已占据国内30%和90%的市场份额,并输出到100余个国家和地区。
支持北斗的设备越来越普及。2019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,新申请入网的116款国产手机中支持北斗定位的有82款,北斗定位支持率达到70%,而且运营商的5G基站基本也都支持GPS+北斗的双授时模式,互为主备。
在北斗产业链中,电信运营商主要作为应用方,依托自身网络加北斗定位功能应用于海洋作业、矿山等应用场景。中国电信卫星公司作为北斗卫星数传服务的主导运营商,向公众用户、企业、政府单位提供北斗数据传输服务、短信数据服务。
催生新产业
未来,在国产替代、政策利好、科技周期兴起与需求等因素推动之下,北斗产业链长期发展向好。
随着北斗全系统建成,下游应用市场将进一步打开,结合5G带来的新一轮产业革命,北斗导航系统进入民用市场的进程加快。“北斗+5G+智能技术”将开启“数字经济”与“智慧社会”的巨大空间。分析认为,未来北斗产业链将形成高精度测量测绘、无人机和授时、智能汽车、手机物联网导航四个“十百千万”市场。
正如杨长风所言,“北斗+5G”有机融合成为高精度、高可靠、高安全的新一代信息时空体系,可实现物联网的可感知、可测量、可计算、可控制,支撑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互相融合,提供基于“高精度定位、高精准时间、高清晰图像”的能力,将可为智慧城市、智慧制造、智慧农业和智慧家庭等领域提供新的服务。
(文章链接:https://lmtw.com/mzw/content/detail/id/190157/keyword_id/6 )